【相機歷史】從第一部相機、菲林相機到手機的前世今生

2023年11月14日 by
Yammy Kong

攝影不僅對於珍貴的家庭回憶很重要,而且對於記錄相機歷史也很重要。 事實上,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代或更早。

​暗箱:第一部相機

第一部相機

暗箱被認為是第一部相機和菲林相機的前身。 Obscura 在拉丁語中是“暗室”的意思,是一種通過小孔或鏡頭投射圖像的自然現象。 這種效應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 400 年。 


如果想知道「第一部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許多人會提到伊本·海瑟姆 (Ibn al-Haytham),他在公元 900 至 1000 年左右發明了第一個針孔相機盒。 然而,人們第一次使用人造物體來產生便攜式相機暗箱效果可以追溯到1550年左右。在這段期間,暗房被用作繪圖助手,著名的思想家包括達芬奇和笛卡爾研究了光學。事實上,攝影一詞的的含義是“用光線繪畫”。 


1685 年,Johann Zahn 發明了第一台專為攝影而設計的便攜式相機。 然而,直到100多年後,針孔相機暗房效應才拍攝出第一張永久相片。


1685 年,Johann Zahn 發明了第一台專為攝影而設計的便攜式相機。 然而,直到100多年後,針孔相機暗房效應才拍攝出第一張永久相片。 


​1826年,約瑟夫·尼斯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使用滑動木箱相機操縱暗箱現象,將塗有瀝青的錫鑞曝光8小時。然後,在 1834 年,亨利·福克斯·塔爾伯特 (Henry Fox Talbot) 發現如何結合使用光學和化學將圖像固定在紙張上,首次使得製作多張菲林成為可能。 


一般來說,暗箱使用光線來曝光對比圖像、使用精確鏡頭控制光線以及對光學的研究,都將影響後來更為人們所熟悉的攝影技術,包括銀版照相術和賽璐珞菲林。 


銀版相機:攝影初期

銀版相機

在 1800 年代初期第一張永久相片之後,隨著路易斯·達蓋爾 (Louis Daguerre) 發明了稱為達蓋爾照相法的金屬板工藝,攝影在 1839 年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這種格式使用塗有氯化銀的銅板,必須在碘中敏化並使用熱汞顯影。雖然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聽起來很複雜,但它以更有效的方法徹底改變了那個時代的攝影。 


第一台為商業製造而開發的攝影相機是一種名為 Giroux 的無反光鏡銀版相機,它的後箱帶有可拆卸的玻璃屏幕,可用於調節焦距。當插入銅板時,攝影師打開蓋子將其暴露在光線下以產生圖像。 


這需要幾分鐘到半小時。 然而,後來的銀版相機以及競爭的卡羅版相機使用了新的鏡頭設計,改進了化學工藝,取得了進步,將曝光時間減少到只有幾秒鐘。 


19 世紀相機時代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是在銀版相機內使用凹面鏡代替鏡頭。 1839年,亞歷山大·沃爾科特(Alexander Wolcott)發明了美國第一個攝影專利——鏡面鏡頭。代表曝光速度更快,僅需 5 分鐘左右! 


這一時期的銀版相機是現代菲林攝影的許多基礎的開始,包括使用化學品沖洗鏡子、現代鏡頭類型等,加快第一台運動電影攝影機和多重曝光菲林攝影機的出現。


菲林卷:多重曝光

菲林卷

1888 年,喬治·伊士曼 (George Eastman) 在紐約羅徹斯特發明了第一台使用單卷賽璐珞乳膠菲林的相機,稱為柯達 (Kodak)。這款柯達相機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拍攝菲林,比相機歷史上的舊發明要快得多。在伊士曼開發的柯達菲林用於傻瓜相機並進行銷售。. 


最初的柯達相機非常受歡迎,讓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公司之一,幫助他們繼續創造新的相機選擇,包括 1900 年曆史悠久的柯達布朗尼。 


布朗尼型號價格便宜,攝影史上第一次為中產階級家庭提供選擇,更多的人可以拍攝婚禮、派對和家庭聚會。 


這段時期推動了相機的發展,包括在同一卷菲林上進行多次曝光、手持傻瓜相機設計以及輕鬆完成的攝影過程。 


顧客評價:👇🏻

「一開始我以為他們只會為我進行相片數碼化,但實際上除了數碼化之外,他們還免費提供相片修飾和相片修復服務。真的很感激。」
----Stanley Lai

數碼化效果展示

35 毫米菲林:便攜性和多功能性

35 毫米菲林

1934 年出現攝影菲林的下一個里程碑,當時柯達推出了 135 菲林。該菲林寬 35 毫米。可以在任何品牌的相機中使用相同尺寸和類型的菲林。 


另外,攝影師只需將菲林盒放入相機中,卷緊它,然後它就會在拍攝每張相片時自動調整。 然後,當菲林完成後,攝影師可以將其打開,而不必擔心感光菲林過度曝光。 


雖然 35 毫米菲林最初是由柯達發明的,但奧斯卡·巴納克 (Oskar Barnack) 領導的 Leitz Leica 相機品牌推出了許多當今相機的標準功能。Leica One 誕生於 1930 年,提供更換鏡頭的功能。後來的 Leica 型號引入了現代取景器、測距儀和 1/1000 秒的快門速度。 


20 世紀 50 年代,第一台富士雙鏡頭反光相機 (TLR) 以及第一台配備即時返回鏡的單鏡頭反光 (SLR) 相機問世,其中包括尼康 F 35mm SLR,配有全套鏡頭、電機驅動器、背帶、及其他配件。 不久之後,單反相機的發明者托馬斯·薩頓 (Thomas Sutton) 在 1961 年創作了第一張彩色相片。 


這些相機發明的便攜式設計和易用性使新聞攝影更加廣泛。這些發明促成了 1936 年以相片為主的《生活》雜誌的誕生,近 80 年內一直保持著水準。 


寶麗來相機:即時滿足

寶麗來相機

此時,我們已經距離 30 分鐘的銀版曝光時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隨著拍立得相機的發明,曝光時間變得更快了。1948年,埃德溫·蘭德發明了即時相機,並創立了寶麗來公司,控制了即時攝影市場。 


寶麗來相機的工作原理是使用鹵化銀乳劑將菲林貼到正片上。用戶將剝離兩片並丟棄菲林。 後期版本的寶麗來相機將自行完成此過程,這些即時拍立得相機在 20 世紀 70 年代、1980 年代和 90 年代非常流行。 


對於許多人來說,標誌性的白框寶麗來相片以及拍攝家庭相片立即獲得的即時滿足感有著懷舊之情。正因為如此,寶麗來繼續生產拍立得相機,並在 2021 年發布了最新型號。 


拍立得相機使在家庭聚會期間共享相片的實體副本變得更加容易,這種即時滿足感也將成為現代數碼相機的賣點之一。 


​數碼相機歷史:數碼革命

​數碼相機

早期的數碼攝影使用 1969 年開發的電荷耦合器件 (CCD)。到 1975 年,柯達工程師史蒂文·薩森 (Steven Sasson) 創建了第一台數碼相機工作原型。 然而,這種原始數碼相機的分辨率為 0.01 兆像素,曝光時間為 23 秒,不太方便。 


第一台商用數碼相機由 Logitech 創建,並於 1990 年發佈為 Dycam Model 1。它使用類似的 CCD 技術,但將數據記錄到內部存儲器上,從而可以連接到個人電腦進行查看、下載和打印。 此外,數碼處理軟件也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發布,這意味著你可以在家中處理、操作、編輯和增強數碼相片。 


尼康和佳能等日本公司很快就推出了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DSLR),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行業。 與富士、索尼一樣,這些數碼單反品牌仍然是數碼相機行業的領導者。 


​智能手機相機:口袋裡的相機

智能手機相機

​最後一種類型的相機,也是當今大多數人最常使用的相機:拍照手機。 第一款配備攝像頭的手機是 1999 年開發的 Kyocera VP-210。2 英寸的屏幕可以讓你即時查看相片,但直到智能手機的發明,手機攝像頭的使用才得以實現。非常革新! 


當第一代 Apple iPhone 發佈時,你可以在設備之間輕鬆發送和接收數碼相片。 這些早期的 iPhone 型號使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CMOS) 芯片來取代早期的 CCD 技術。 


現在,智能手機具有多個鏡頭、影片功能、高分辨率等等。由於現代智能手機的質素非常細緻,人們不再使用標準數碼相機。 然而,數碼相機確實是懷舊之物,並且更容易拍攝動作鏡頭、低光設置等。 


雖然我們只能猜測相機進化的未來,但具有人工智能、自動相片編輯、面部識別等功能的自動化相機將繼續將相機的歷史帶入新的領域。 


相機歷史與你

相機

暗箱開展了相機的歷史,但從那時起,出現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包括允許永久、可複制攝影的銀版照相技術,以及使家用相機更容易使用的 35 毫米菲林和便攜式相機。 在現代,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相機已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廣泛使用的相機類型。 


每個家庭回拍攝生日、婚禮、畢業、出生和其他難忘事件等的重要事件,許多家庭仍然保留著這些以菲林形式記錄下來的珍貴回憶,但這些回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 

可以將它們轉換為數碼格式,保留你的歷史相片瞬間,供後代分享和欣賞。點擊 此處 了解有關我們的相片數碼化過程的更多信息。


*這篇文章由 Capture HK 提供。

Capture HK 是香港首選的舊媒體數碼化公司。.

Capture HK 服務範圍覆蓋相片、相簿、幻燈片、錄影帶數碼化服務(接受多種格式,包括 VHS, S-VHS, VHS-C, S-VHS-C Hi-8, Video8, Digital8, DV, DVCAM, MiniDV, DVC ),還有數位媒體數碼化,接受格式包括 Secure Digital (SD), Smart Media (SM), MultiMediaCard (MMC) Compact Flash (CF), xD-Picture Card, Memory Stick, USB Drive, CDROM, DVD.

立即訂閱我們的頻道!

獲取更多珍貴資訊和最新優惠。